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2017年湖北宜昌)
不知事的六岁,我被爷爷书桌上的水墨所吸引。望着砚中浓稠的一摊墨,我移不开眼睛,拉着爷爷的手,”爷爷,这是什么?”爷爷轻声笑笑,满眼愉悦,”这是水墨!写字的墨!”他一把将我抱起来,握住我的手在纸上落下一个”墨”字。”孙子,好的墨,和人一样,有’凝’性。” (爷孙对话,原汁原味,意味深长。)
那时,水墨在我眼里,我在爷爷怀里,爷爷在坠着阳光的书房里,如一幅水墨画。几年后,学写毛笔字。老师的笔在纸上一滑,一折,一勾,一提,一个个端庄美丽的字便落在纸上。我拿着笔,咬着牙一遍一遍地照虎画猫,写出来的字却总是左歪右斜。我不甘心,老师告诉我要把字”扶起来”。我又尝试了一遍,可字还是像雨中的莲叶,要落到池里去。老师叹了口气,我心里又不甘又委屈。
我偏过头,又看见了砚中的墨,它安安静静地看着我。一时间,我竟无语凝噎。这时,墨仿佛一位温婉的女子,她若会说话,应当会轻言轻语地告诉我不要着急吧?(运用拟人,把”墨”想象为”温文尔雅的女子”,在一旁静静地看,似神来之笔。)
想到这儿,我又一次拿起笔,字站得越来越正。老师笑了笑,我也笑了笑。而那摊墨,仍在那儿不言不语。人们须专注地完成一件事,这大概就是人的凝性。而这,是笔下的墨,是砚中的墨教会我的。
犹记得一次参加朗诵比赛,我精心准备却输给了人数限制——朗诵节目被删掉了。我心怀愤懑回到家,不知不觉就走到书桌前,纸素白,墨青黑,撩拨起我的怒火。笔在纸上肆意地游走,一横写到尾也不知收笔,每一笔画被我写得像刀似的。(比喻、夸张手法,这一笔精彩,形象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怒火,跃然纸上。)
心里的火越烧越旺,我终于哭了出来,趴在桌子上。
许久,我抬起头,擦擦眼泪,纸上的墨又一次落入眼底。古人笔走龙蛇的书法被人们交口称赞,却从未听说有人称赞构成笔画的墨。我们俩是惺惺相惜。转念却想到,虽然不被重视,青墨何曾言过不平?与墨相比,我是不是有点狭隘?
墨教会我要静心,要专注,要旷达。墨者,君子也。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有墨的陪伴,得知己如此,我复何求?
阅卷者点评
选材新颖,立意高雅。”我”为水墨吸引,练字过程中,水墨传递给安静、专注;愤怒中,水墨又一次用眼神提醒”我”,要静心、要专注,点题水到渠成。
拟人修辞,叙述娓娓。在”我”眼里,水墨早已富有生命,而且有灵性,是一位情趣高雅、温文尔雅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