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多年前,原始海洋透明度的突然提高,促进了生命的蓬勃进化,即所谓的“寒武纪大爆发”。今天,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处于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又将面临怎样的进化压力?

    5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了壮丽的爆炸式进化,我们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在地质学意义上,几百万年只是一瞬,在这个短短的“瞬间”,生命突飞猛进地进化出了新的体型、新的器官、新的掠食和自卫策略。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迅速的变化?进化生物学家一直争论不休。不过,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安德鲁·帕克(Andrew Parker)提出了一个“迷人”的假说:大约在5.43亿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浅海和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发生了变化,使得浅海和大气的透明度大大增加。当时,所有动物都生活在海洋里,随着大量的光线进入海洋,视力成了大海里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动物的眼睛开始迅速进化,随之飞速进化的还有动物的行为及相应的器官。

    此前,动物只能感知身体附近很小的区域——通过接触,或通过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压力的波动来探查周围的情况;而现在,它们能够辨认和追踪一定距离以外的东西了。掠食者能更好地追踪猎物,同时猎物也能看到掠食者的到来并迅速逃避。如果没有眼睛,你的动作必然缓慢而笨拙;而如果没有相应的行动能力,眼睛也会变得毫无用处。所以,在掠食者与猎物的竞争中,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同步进化,造就了今天生物“进化树”上的大部分分支。

    帕克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的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我们完全可以以相同的方式,来理解今天数字技术的广泛传播,虽然二者之间看似毫无联系。

    过去,通信技术的进步曾多次改变世界——文字的出现,标志着史前时代的终结;印刷技术的发明,改变了所有社会主流机构的运作方式——但今天的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响,远超过去任何一次通信变革。在这场数字浪潮中,某些个人和组织的力量得到了加强,而另一些机构的力量则遭到削弱,其间蕴藏的风险与机遇,在几十年前几乎无法想象。

    通过社交媒体,互联网可以将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联系在一起,旧有的人际交往边界已轰然倒塌,我们看到了一片荒芜的处女地。YouTube、Facebook、Twitter、Tumblr、Instagram、WhatsApp、SnapChat、微信、微博等产品创造了电视和电话以外的新媒体,而且它们出现的速度简直是“颠覆性”的。电话和电视网络的开发与普及,花费了工程师数十年时间,所以各个社会组织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它们。而在今天,社交媒体产品可能在数周内就开发完毕,并在数月内获得上亿用户,这样紧凑的节奏,让社会组织很难跟上新媒体更新换代的步伐。

    媒体洪流引发的社会剧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透明化。现在,我们比以前看得更快、更远,而且成本更低廉、方式更简单,同样地,我们也以同样快捷、廉价的方式被他人看见。每一个人都能看到我们所见的事与物,而且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在这座反复递归的镜厅里,所有信息在全人类之间激荡回响,无论它的影响是利是弊。

    古老的“捕猎与躲避”游戏,曾经塑造了这颗星球上所有的生命,一夕之间,游戏的场地、设施和规则都面目全非。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游戏者很快就会遭到淘汰。

    社交媒体对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影响极其深远。政府、军队、教会、大学、银行和公司早已习惯了曾经那个相对蒙昧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大部分信息传播的范围十分狭窄,秘密很难被人发现,而公众的视野十分狭窄——有的甚至是完全盲目。突然之间,这些机构发现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它们很快明白过来:老法子行不通了,要么适应,要么灰飞烟灭。

    活细胞需要细胞膜,来保护自己的内部结构不受外界变化影响,同样地,人类的社会组织也需要在内部事务与公众世界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因为它们的“老防火墙”已经不管用了。

    透明带来进化压力

    帕克在他2003年出版的着作《瞬息之间》(In The Blink Of An Eye)中提出,动物群之所以会进化出硬质的外壳,最直接的原因是寒武纪大爆发带来的巨大进化压力。海洋的透明度突然提高了,类似相机的视网膜随之出现,因此,动物迅速进化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尖牙、利爪、硬壳和用于防御的身体器官。随着动物进化出新的掠食、逃避与伪装行为,神经系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数字时代的社会也变得更加透明,以此类推,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为了适应这样的压力,社会组织的“器官”也会进化。除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以外,公关、市场、法务等部门也需要适应时代而变。

    我们能够看见透明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现在,通过社交媒体,小道消息和各种意见能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传遍全球。公关部门和市场部门面临着“入乡随俗”的新需求——它们需要以大众习惯的方式作出响应,也就是说,以更加通俗、诚实、双向的方式。某些机构的法务部门行动缓慢,因而它们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制定公关策略,这样的机构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它们必须改变从前的老习惯,否则必将失败。

    信息的透明化,催生了公共报道的新形式(以广泛的观察经验为基础)。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以数据分析着称的记者纳特·西尔弗(Nate Silver)做出了惊人的“表演”.

    当时,有的新闻媒体巧言炮制了“为什么我们的候选人必将获胜”这样的报道,它们的论据来自经过挑选、粉饰的民意调查数据;而西尔弗的选举预测,则是基于所有的民意调查数据。他的预测结果准确得超乎想象,而且他还公开了自己的预测方法,以此来回应那些说他是“撞大运”的质疑。随着民意调查的透明度日益提高,新闻机构和政治分析家粉饰数据、编造故事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生活消费品制造商也面临类似的挑战。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正在改变消费者和公司之间的博弈。顾客意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品牌的市场宣传日渐力不从心。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已经开始学习如何迅速、公开地响应顾客的抱怨和负面反馈。如果某种产品的反馈真的非常糟糕,唯一的选择是做出改变或者干脆放弃。花大价钱吹嘘,次品也能大卖的时代已经过去。

    更透明的世界需要更迅速、更公开、更灵敏的响应和交流,那些内部人员价值观、信仰和目标都高度一致的小型组织,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优秀。如果在危机关头,相关人员能够利用临时的内部渠道迅速协调,那么效果更加显着。为了与那些等级森严、官僚气息严重的大型机构区分开来,我们将这类小型组织称作“灵活机构”.

    随着透明化带来的压力日渐增加,我们将亲眼目睹大型机构发展出新的组织形式,去中心化程度远超今日;又或者我们会看到,适者生存,在竞争中胜出的将是更小型的组织,“大则难成”的时代将就此到来。

    个体必然尽量保住自己的秘密,这是博弈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如果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泄露了自己的“状态”,那么它就失去了一部分宝贵的自主权,增加了被控制的风险。 (环球科学供图/图)

    也是一把双刃剑

    说到透明化,人们常常引用路易斯·D·布兰德斯(Louis D. Brandeis)的名言,这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曾经写道,“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Sunlight is said to be the best of disinfectants)。当然,他说得非常正确,无论是本意还是隐喻。但阳光也可能带来危险。假如我们对净化的狂热误伤了太多有益的微生物,那该怎么办?过多地曝光社会组织的内部事务,会不会带来风险,摧毁它们的公正性、影响它们的有效运作?

    布兰德斯厌恶秘密。显然,他认为机构的透明度越高越好。一个多世纪以后,我们看到,他参与掀起的社会浪潮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不过,尽管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人们极力推崇透明化,但在权力的“殿堂”里依然隐藏着诸多秘密——而且理由充分。

    从生物学的角度,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透明化是一把双刃剑。动物甚至植物都可以被视作按照某种既定程序运作的个体。感觉器官为这些个体提供信息,然后,它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对信息做出响应。

    人类的社会组织也与此类似,它是一个由大量活生生的“工作单元”——人——组成的个体。不过,与组成动植物的基本细胞不同,人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感知能力。动植物无须担心自己体内的细胞甩手不干或是抗命叛变,多细胞生命的基本单元都很温驯听话,除非它得了癌症。与之相反,每一个人都拥有强大的力量,而且对外面的广阔天地充满好奇。

    情况并不一直都是这样。从前,神秘的独裁者能够盘踞在高墙之后,靠等级森严的政府里螺丝钉式的基层官僚来统治民众,这些官僚对自己所处的组织知之甚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则更少。教会尤其擅长打压教众的好奇心,不让他们获取信息甚至加以误导,以此保持神秘,将自身内部的运作流程、发展历史、财务状况和追求目标隐藏在“迷雾”之中。军队更是早就习惯了保密带来的好处——不光是对敌人,同样也对自己人。如果士兵知道了某次行动的预计伤亡率,可能就不会那么勇往直前。此外,如果士兵所知甚少,那么就算他被敌人抓获,也不会泄露太多有价值的信息。

    个体必然尽量保住自己的秘密,这是博弈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如果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泄露了自己的“状态”,那么它就失去了一部分宝贵的自主权,增加了被控制的风险。在公开市场里,为了公平地竞争,制造商需要保密的内容包括产品配方、扩张计划和其他独家信息。在各类学校里,考试之前,考题需要保密。奥巴马曾经承诺,美国政府将进入透明的新时代,不过,尽管政府的透明度的确已经显着提高,但某些行政特权和保密措施仍大行其道,一如既往。这是理所应当的。比如说,经济数据在正式公开之前必须保密,以防被知情者利用。要行使自身的职能,政府需要摆出一副扑克脸,但现在的透明化让它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内部工作情况的事件让我们看到,在这个透明的时代,一个告密者就能严重影响一个庞大的组织。虽然斯诺登选择了传统媒体来披露消息,但社交媒体的反响和扩散确保了“斯诺登事件”的持续发酵,这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和美国联邦政府带来了持续而广泛的压力,迫使它们作出回应。

    为了适应这一情况,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外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化。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一直隐藏在绝对黑暗中的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竟然公开反驳了斯诺登的指控,这个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前所未有。

    在这个更透明的世界里,美国国家安全局还能保住什么样的秘密?美国国家安全局已开始着手自我梳理,机构内部正发生剧变。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生存环境的剧变,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局高级顾问的乔尔·布伦纳(Joel Brenner)近期表示,“现在能保住的秘密已经不多了,无论什么秘密,都没法保住太长时间。今天,安全工作真正的目标是减缓秘密半衰期缩短的速度。秘密就像同位素。”

    作为乐观主义者,我们很愿意相信,这段混乱的时期将促使各情报机构与民权组织达成更好的道德共识,也让情报机构学会如何更有效地纠正自身的不当行为。但是,我们无法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情报机构也许会因此遭到不可逆转的损伤,从而削弱它们发现威胁的能力。

    加密与解密的博弈

    在寒武纪的进化竞赛中,动物群发展出了大量的逃跑策略及其对策,从那以后,这类“谋略”在不断增多——动物学会了伪装自己、在危险靠近时发出警告或是用鲜艳的色彩假装自己有毒。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透明,也会为我们的世界带来类似的变化,信息战的工具和技术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抹黑信息来源、先发制人、巧设陷阱,诸如此类。

    大自然曾为人类的战术带来无数灵感。头足纲动物遇到掠食者时会喷出一团团的墨汁,受此启发,人类发明了空战中的干扰云——用大量金属碎片反射雷达探测波,隐藏飞机的踪迹;或是用假弹头来误导防御火箭。我们能够预见,干扰云的引入只会带来以兆字节计的虚假信息,而这些干扰云很快又会被更精妙的搜索引擎击穿,迫使防守方发展出迷惑性更强的干扰云,如此循环。机构和个人都在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名誉,加密和解密技术也将随之不断发展。

    谁将在竞争中胜出

    将数字化浪潮类比成寒武纪大爆发,最终极的含义在于:我们很快就会亲眼目睹,机构发展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幕尚未发生,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近期,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公司——B公司(B Corp),这类机构试图达成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共赢。Google和Facebook打破传统,赋予了创始人更大的投票权,尽管这两个公司早已公开上市,但它们的控制权仍掌握在私人手中,因此,创始人得以自由实施自己的长期计划,而不致于畏惧华尔街的“指挥棒”.

    “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期间,社交媒体催生的有组织抗议行动,其规模和组织速度都无可匹敌,这或许也是一种新的(昙花一现的)人类组织形式。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我们也许正站在一场剧变的开端,人类的社会机构从此将成长为枝繁叶茂的“新生命之树”.

    某个特定组织受透明化影响的速度,取决于它在竞争中所处的生态位。商业公司最容易受到公众意见的影响,因为它们的顾客可以轻松地转投竞争对手的阵营。如果没有精心的照料,花费数十年时间建立的消费品牌,可能在数月内轰然坍塌。教会和体育联赛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虔诚信徒和体育迷的文化习惯和网络效应根深蒂固。但是,一旦在互联网出现前就已长期存在且一直未能处理的丑闻(例如虐待儿童或是头部受伤)浮出水面,就算是最高傲的教会和体育联赛都必须作出妥善的响应,否则必将损失惨重。

    在这个透明的社会里,最不容易感受到直接压力的是政府的基层部门。社交媒体催生的抗议行动可能颠覆统治者与执政党,但政治领导层的变化对基层机构的影响相对较小。政府机关几乎没有竞争压力,所以它们进化的速度最慢。尽管如此,我们仍能预见到,这类机构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个人和“外人”的监督能力只会越来越强。迫于公众压力,政府公布的内部原始数据将越来越多,再加上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进步,数据分析专业人士和自媒体的出现,我们正在创造出强有力的社会“反馈回路”,加速政府机构的透明化。

    尽管新的人类秩序正在逐渐浮现,但它也有自我局限性。就像蚁群能够完成单个蚂蚁无法完成的任务,人类组织机构的能力也同样超越了个人的能力,创造出非凡的记忆、信仰、策略和行动,而以凡人的标准,可能无法接受其中的某些东西。不过,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样一条进化之路:遏制那些能量超凡的“庞然大物”,将它们的行为控制在人类个体的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人类社会的信息越来越畅通,造就了这种自我局限性的动态平衡,它对我们的意义,正如人类语言本身一样独特。

    中文版《环球科学》授权发表,阳曦翻译,标题系编者所加。

    龙应台:我为什么要求你用功读书?

    本文是龙应台记录下儿子21岁时他们的一场对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那天我问你,“你将来想做什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于回答我这个问题,所以跟我胡诌一通。是因为你们这个世代的人,对未来太自信,所以不屑与像我这一代人年轻时一样,讲究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还是其实你们对于未来太没信心,所以假装出一种嘲讽和狂妄的姿态,来闪避我的追问?

    我几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装潇洒了。今天的青年人对于未来,潇洒得起来吗?法国年轻人在街头呼喊抗议的镜头让全世界都震惊了:这不是上世纪60年代的青年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呐喊—戴着花环、抱着吉他唱歌,这是21世纪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现实生计在烦恼,在挣扎。

    从我的21岁到你的21岁,人类的自杀率升高了60%.你刻意闪避我的问题,是因为21岁的你,还在读大学的你,也感受到现实的压力了吗?

    从18岁开始失业的画家

    还记得我们在德国时遇见的那个画家—提摩吗?他从小爱画画,在气氛自由、不讲究竞争和排名的德国教育系统里,他一会儿学做外语翻译,一会儿学做锁匠,一会儿学做木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又过去了,现在,应该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记得,但是,当年他失业时只有18岁,今年他41岁了,仍旧失业,和母亲住在一起。

    没事的时候,他就坐在临街的窗口,画着长颈鹿。在他笔下,长颈鹿的脖子从巴士顶伸出来,穿过飞机场,走进一个正在放映电影的戏院……它睁着睫毛长长的大眼,盯着一个小孩骑三轮车。

    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没能结婚,自然也没有小孩。事实上,他一直过着小孩的生活。可是,他的母亲已经快80岁了。我担不担心你将来变成提摩?老实说,是的,我也担心。

    把你当“别人”并不容易

    我记得我们那晚在阳台上的谈话。你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你坐在阳台的椅子里,背对着大海,手里点着一支烟。那是清晨3点。

    朋友若看见你在我面前点烟,一定会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么能在母亲面前抽烟?你又怎能容许儿子在你面前抽烟?”

    我认真地想过这问题。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可是,我的儿子已经21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不准许”呢?我有什么权力或权威来约束他呢?

    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可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这个人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

    青年的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也不容易啊!

    如果你愿意去给河马刷牙

    “你哪里‘平庸’了?”我说,平庸‘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听到这句话,我有点惊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你捻熄了烟,”你会失望吗?“现在我已忘了当时跟你怎么说的,说我不会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你的工作不把你绑架,让你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你时间,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春天终于回来了,天空又变的 澄清了。

    远处山丘的线条又变得清晰起来。静静地向那边走去,城市的繁华与喧闹被抛之脑后,随之而来的是春风的洗礼和春草的芳香。站上山丘,久立而回望,静静地躺下,感受春天的美好。

    和别人不一样的是我心中的春,是那可爱的云。

    躺在草丛上,感受春草的温暖,看着天空的浮云缓缓地流淌,我不禁想:在某处是否又多了生气,多了生命。云卷云舒,淘气的云儿们在天空随意地奔跑,跳跃,翻滚。一会儿你把他挤出去,一会儿他又把你拉过来。下面的树叶也哗啦啦的发出了笑声,春风带走了谁的微笑,带给别人感受一丝温暖。这不,风又止了,风儿们突然变成了温驯的羊儿,紧紧地挤在一起,是谁悄悄的躲到你的身后,你又把他拉出来。风,又慢慢地吹了起来,把云儿连接的更加紧密,连太阳的光线都穿不透了。噢,下雨了,云儿们都阴沉下了脸,是被骂了吗?我慌忙地站了起来,想找 个地儿躲躲雨。飞舞的蝴蝶都到树下去了,肥胖的黄蜂也都回巢了。我站在树下,静静地伫立。渐渐的,云儿们阴沉的脸开朗起来,风儿也轻轻地刮了起来。云聚云散,雨停了,太阳又出现了,带着蓬勃的朝气,唤醒沉睡的万物。看到这些,我心里的某个结解开了,豁然开朗。是的,有什么事是会打倒你的呢?小小的挫折就像短暂的风雨,终究会解决的。在这明媚的春天里,何必要过分沉溺于不必要的悲伤呢?

    这是我心中的春,云儿承载在我对春的喜爱。春有时就像那人生的导师,悄悄地告诉我,偷偷地提醒我。使我在不经意间豁然开朗。

——2014110 周涵

**********************************************

春花、春草、春风、春柳……这些都是春天的典型景物,可惜写的太多了。周涵同学选择了一个不常见的角度——云来表现春的温暖。小小的挫折是什么呢?没关系,人生总会有一些不如意,但这些相对美好的春光而言太不足道了,自然会融化。可惜前文没有铺垫(伏笔)。

《赵普》详解(复习版)

一、读准字音

习吏事(shào  学术(guǎ    相(wéi  手不释juàn 

户(hé             qiè         hōng   语(lún 

龌龊wò chuò  jiàn         dú)        地(zhì  zhuì

二、默写全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三三、解释词语。

    1普吏事:年轻;熟悉

    2学术:少;学问

    3相:等到;做

    4太祖常劝读书:用

    5晚年手不卷:放

    6每归私:府第,大的住宅

    7箧取书:关;打开;

    8读之竟日:代书;整天;

    9次日临政:等到;处理政务

    10处决如流:处理决断

    11薨:已经;

    12家人箧视:打开;书箱里面

    13《论语》二十篇也:原来是

    14普深沉岸谷:性情;沉着;严肃刚正

    15忌克:虽然;对人忌妒刻薄

    16天下事己任:却;把……作为

    17在相位龌龊循默:的人;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18未有比:代赵普

    19尝奏荐某人某官:曾经;推荐;担任

    20太祖不:任用

    21普明日奏其人:第二天;又

    22普又其人奏:把或用

    23碎裂奏牍地:使……碎裂,译为“把……撕碎”;扔

    24普颜色不变:脸色

    25跪拾之以归:表修饰

    26他日补缀旧纸:修补连结

    27太祖悟:才;清醒

    28人:终于;那   


四、翻译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

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

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4.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5.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6.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能与()相提并论。

  7.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

  8.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9.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奏章拾起来带回了家,

  10.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过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再次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11.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这个人。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了历史著名事件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yìn)夺取政权而使其最终成为北宋开国元首宋太祖。。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赵普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里就是后人常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这则成语常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相关故事:杯酒释兵权

  2、了解作品:

《赵普》:节选自《宋史·赵普传》,该书属纪传体断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②《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著,共20篇。

二、课文节奏

/ 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 常劝以读书。晚年/ 手不释卷,每/ 归私第,阖户/ 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 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 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 性深沉/ 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 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 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 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 以归。他日/ 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三、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太祖常劝以读书    (拿,用)           读之竟日    (书籍)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把)             家人发箧视之(箱子里的东西)

   普又以其人奏      (将)               跪而拾之以归 (它,指奏章)

   跪而拾之以归      (连词,然后)

 

   末有其比       (他,指赵普)           及为相           (担任;做)

普明日复奏其人 (那)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作为)

   普又以其人奏   (那)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担任;做)

   卒用其人       (那)

 

2、古今异义

①、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龌龊—-古义:形容人过分谨慎  今义:不干净、肮脏

②、普颜色不变

颜色—-古义: 脸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色彩。

③、普明日复奏其人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泛指明天

④、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处决——古义:处理决断     今义:执行死刑

⑤、寡学术

学术—–古义:知识,学问  今义: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⑥、普性深沉有岸谷

深沉——古义:沉着        今义:形容程度深;低沉

 

3、成语、典故积累  

①、成语:手不释卷:指读书或看书入迷,手都不舍得松开书,形容勤奋好学。

释:放下

②、典故: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此次事件史称杯酒释兵权

③、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重点语句

2特殊句式

、太祖常劝以读书。

──宋太祖常劝他读书。直译为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句子的特点是:劝后省略宾语,介宾短语以读书后置。

读之竟日。

──整天读书。 句子的特点是:状语竟日后置作了补语。

③、普明日复奏其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那个人。句子的特点是:后承上文省去。在现代汉语中不可省。

④、碎裂奏牍掷地。

──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句子的特点是:碎裂是使动用法,按现代汉语应当用把字句来翻译,译为……撕碎,而文言中没有把字句后省略了介词

 

五、课文理解

1课文写了赵普的两件事:一是刻苦读书,二是奏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为己任。

2、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的细节描写分析。

勤奋好学:“晚年手不释卷……读之竟日”

冷静沉着: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意志坚定、超人毅力、不畏权势,执著、热爱国家:“碎裂奏牍之地”、“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复奏如初。

3、与成语“手不释卷”同样表明勤奋学习的成语还有哪些?故事有哪些?

   成语有:学而不厌、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故事有:春秋颜回  箪食瓢饮  战国苏秦  刺股读书

           西汉匡衡  凿壁偷光  三国王肃  三余读书

           晋代卫恒  临池学书  车胤  囊莹读书    孙康  映雪读书 

           北宋欧阳修 画荻学字 南宋陆游 磨穿铁砚寒夜读书

4、宋太祖为什么劝赵普读书? 寡学术

5、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6、为什么“阖户”才能“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因为这样才能有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闭门谢客,停止一切社交活动,不受干扰,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7、四奏荐其人说明什么? 可以看出赵普具有不畏皇威,敢于冒死奏荐人才的精神。

8、四次奏荐人才,最后才用,说明太宗什么性格? 说明他体会到了赵普的良苦用心,悟出了所荐之人是个可用之才。也说明了宋太祖是偶尔固执,最终明辨是非的君主。

9、赵普主要有什么性格? 勤奋读书,以天下事为已任,不畏皇威,不顾个人的安危,刚毅果断地奏荐人才。

2、写作特色

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写赵普专心致志地读书:1)写了“晚年手不释卷”的细节。“释”说明舍不得放下书本,读书相当用功。2)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一个字,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决心之大。

写太祖怒不可遏: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已足以表明怒的程度了,再加上一个字,就不难想像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了。

写赵普沉着镇定,描写了跪而拾之的细节。一个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危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写赵普有超人的奏荐人才的决心和耐心:描写了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的细节。“如初”说明像当初一样奏荐,说明赵普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叙事简洁,没有冗笔。 作者写太祖的不用亦不用,总共才七个字,省去了若干对话。通篇没有说明赵普奏荐的是何人,为什么奏荐此人,而把笔墨落在一奏、再奏、三奏、四奏上,通过复奏如初,显示赵普的为人,反映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六、板书(课文结构图)

                手不释卷

      勤奋读书 

                阖户启箧取书

赵普                               细节描写   中心:以天下事为己任

                碎裂奏牍掷地

      奏荐人才  跪而拾之

                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木瓜树的选择(2014江西)

林清玄

路过市场,偶然看到一棵木瓜树苗,长在水沟里,依靠水沟底部一点点烂泥生活。

这使我感到惊奇,一点点烂泥如何能让木瓜树苗长到腰部的高度呢?木瓜是浅根的植物,又怎么能在水沟里不被冲走呢?

我随即想到夏季即将临,届时会有许多的台风与豪雨,木瓜树会被冲入河里,流到海上,就必死无疑了。

我看到木瓜树苗并不担心这些,它依靠烂泥和市场排放的污水,依然长得翠绿而挺拔。

生起了恻隐之心,我想到了顶楼的花园里,还有一个空间,那是一个向阳的角落,又有着自阳明山的有机土,如果把木瓜树苗移植到那里,一定会比长在水沟更好,木瓜树有知,也会欢喜吧!

向市场摊贩要了塑胶袋,把木瓜和烂泥一起放在袋里,回家种植,看到有茶花与杜鹃为伴的木瓜树,心里感到美好,并想到日后果实累累的情景。

万万想不到的是,木瓜树没有预期生长得好,反而一天比一天垂头丧气,两个星期之后,终于完全地枯萎了。

把木瓜苗从花园拔除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怅然,对于生长在农家的我,每一株植物的枯萎都会使我怅然,只是这木瓜树更不同,如果我不将它移植,它依然在市场边,挺拔而翠绿。

在夕阳照拂的院子,我喝着野生苦瓜泡的茶,看着满园繁盛的花木,心里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木瓜苗宁愿生于污泥里,也不愿存活在美丽的花园呢?是不是当污浊成为生命的习惯之后,美丽的阳光、松软的泥土、澄清的饮水,反而成为生命的负荷呢?

就像有几次,在繁华街市的暗巷里,我不小心遇到一些吸毒者。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我总会有一种冲动,想跑过去拍拍他们的肩膀,告诉他们“这世界有灿烂的阳光,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这世界有值得追寻的爱,这世界有可以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事物。”

随即,我就看到自己的荒谬了,因为对一个吸毒者,污浊已成为生命的习惯,颓废已成为生活的姿态,几乎不可能改变。不要说是吸毒者,像在日本的大都市,有无数自弃于人生、宁可流浪于街头的“浮浪者”,当他们完全地自弃时,生命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

“浮浪者”不是“吸毒者”,却具有相同的部分,吸毒者吸食有形的毒品,受毒品所宰制;浮浪者吸食无形的毒品,受颓废所宰制,他们放弃了心灵之路,正如一棵以血水、污水维生的木瓜苗,忘记了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

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了不同的选择,恐惧堕落的人心里会有一个祝愿,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抵达繁花盛开的花园,住在那花园里的人都有着阳光的质,有很深刻的爱、很清明的心灵,懂得温柔而善于感动,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粒木瓜的种子,偶然掉落在市场的水沟边,那是不可预测的因缘,可是从水沟到花园乏路,如果有选择,就有美好的可能。

一个人,偶然投生尘世,也是不可预测的因缘,我们或者有不够好的身世,或者有贫穷的童年,或者有艰目的生活,或者陷落于情爱的折磨像是在水沟烂泥的木瓜树,但我们只要知道,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我们的心就会有很坚强很真切的愿望我是为了抵达那善美的花园而投生此世。

万一,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那终极的梦土,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保持对蓝天、阳光与繁花的仰望呢?                                                  (选自<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15.从水沟到花园,木瓜树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对木瓜树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6)

15木瓜树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依靠烂泥和污水生活;在花园里,木瓜树拥有向阳的角落和营业处阳明山的有机土,与茶花和杜鹃花为伴。(2)

木瓜树的命运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长得翠绿而挺拔;在花园里,木瓜树却完全地枯萎了。(2)

作者对木瓜树态度的变化:惊奇→同情→怅然→疑惑。(2)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炼要点以及综合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当整体把握原文,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再读原文,找到相关句子,择要采用原文的词句来回答问题。

 

1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如何刻画出吸毒者的生存状态的?(4)

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16“弓曲”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颓废的生活状态。(2)“迷离”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眼神,刻画出了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和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精神状态。(2)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做此类题目,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指出其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如“弓曲”,像弓一样弯曲,这个词在句中描写吸毒者的外形,表现他们颓废、墮落的生活状态。

 

17.文写道“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了不同的选择”,你认为恐惧提升的人会作出怎样的选择?(3分)

17恐惧提升的人心中没有目标,摆脱不了各种物质的诱惑和恶习的困扰,精神甘于堕落,放弃了心灵之路,不期待光明的未来。(2)

解析:本题考査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感悟能力。应当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为基础,然后再根据恐惧提升这类人在文章中的一些表现,推断他们可能作出的选择。

 

18.结合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4)

18.要点(1)要对立美好的理想,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可以实现理想。(2)万一理想实现不了,至少要保持一颗追求上进的心,不能自暴自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文章的最后两段的语言很形象,“美丽的花园”“善美的花”等比喻“美好的理想”“真善美的生活”;“抵达那善美的花”“保持对蓝天、阳光与繁花的仰望”意为“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综合即可概括主旨。

两棵金银花(2014江苏徐州)

赵元波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正在盛开,一簇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嫩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②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只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像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③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的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还把他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

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出,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④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就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无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⑤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略有改动)

 

 

 

14.“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花期早(2)开得多(盛)(3)花朵美(4)花味香(5)叶子绿(6)生长快(4分,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四点)

 

15.第②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3分,意思对即可)(1)一开始并未重视,随意栽在院子一角,毫不关心。(1分)(2)经常忽略具有超强生命力却显得不起眼的平凡的花和平凡的花香。(2分) 

 

16.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通过精当的用词或恰当的修辞,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写。下面是《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并从本文中再找出一个相似写法的句子作赏析。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6分,两处赏析各3分,分析描写的动态化、作者情感及表达效果,各1分)

1)示例:在作者笔下,紫藤萝花开得极为繁盛,色调上深深浅浅、错落有致,在阳光下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不停流动、不停生长的感觉,所以作者将一株静静盛开着的紫藤萝比作一条不停流淌着人的瀑布,栩栩如生地表现其辉煌灿烂、气势非凡,而“欢笑”等词语又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紫藤萝以人的情感、性格,表现其勃勃生机,表达出由衷的喜爱之情。(“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盛,“瀑布”的气势,以及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示例:如“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一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以“迫不及待”表现金银花花期较早、生机盎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形象地、动态化地表现了花儿争先恐后、竞相绽放的情态,这些拟人化了的词句赋予金银花以人的情感、性格,深化了景物描写的内涵,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也表达了作者的惊喜、欣赏之情。(选择文中其他相关语句赏析亦可)

 

17.作者还写了“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的用意是什么?(4分)

   4分,意思对即可)作者此处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写法,(1分)有意把院中的金银花和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这两个寓意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着写(或:以室内花盆里的金银花衬托院中的金银花),(1分)以突出“自由的空间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这一主旨,(1分)给人以极鲜明的感受和极深刻的启示,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1分)

 

18.联系人的成长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3分)

   3分,意思对即可)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2分)过分的呵护,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1分)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为什么都是曲线?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河流走弯路,拉长了流程,它也因此能拥有更大的流量;还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拉长,每个单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对减少,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这就起到了保护河床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说的这些都对。老师说,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而走直路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如此,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老师突然把话锋一转,说: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当你遇到坎坷、挫折时,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这样,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遥远的人生大海。


     把走弯路看成是一种常态,怀着平常心去看待前进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这就是我在中学时代一堂地理课上收获的人生启示。

 

钱穆

    (一)

    今天我讲一点关于诗的问题。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做我讲这问题的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垆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红楼梦》作者,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的说法。故特举此三人。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

    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于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今再从禅理上讲,如何叫做无我呢?试从这两句诗讲,这两句诗里恰恰没有我,因他没有讲及他自己。又如何叫做无住无着呢?无住无着大体即如诗人之所谓即景。此在佛家,亦说是现量。又叫做如。如是像这样子之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只把这样子这境提示出来,而在这样子这境之背后,自有无限深意,要读者去体悟。这种诗,亦即所谓诗中有画。至于画中有诗,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画家作画,不专在所画的像不像,还要在所画之背后能有此画家。西方的写实画,无论画人画物,与画得逼真,而且连照射在此人与物上的光与影也画出来。但纵是画得像,却不见在画后面更有意义之存在。即如我们此刻,每人面前看见这杯子,这茶壶,这桌子,这亦所谓现量。此刻我们固是每人都有见,却并没有个悟,这就是无情无景。而且我们看了世上一切,还不但没有悟,甚至要有迷,这就变成了俗情与俗景。我们由此再读摩话这两句诗,自然会觉得它生动,因他没有执着在那上。就诗中所见,虽只是一个现量,即当时的那一个景。但不由得我们不即景生情,或说是情景交融,不觉有情而情自在。这是当着你面前这景的背后要有一番情,这始是文学表达到一最好的地步。而这一个情,在诗中最好是不拿出来更好些。唐诗中最为人传诵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里面也有一人,重要的在欲断魂三字。由这三字,才生出下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来。但这首诗的好处,则好在不讲出欲断魂三字涵义,且教你自加体会。

    又如另一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一诗,最重要的是对愁眠三字中一愁字。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天色已经亮了,而他尚未睡着,于是他听到姑苏城外寒山寺那里的打钟声,从夜半直听到天亮。为何他如此般不能睡,正为他有愁。试问他愁的究竟是些什么?他诗中可不曾讲出来。这样子作诗,就是后来司空图《诗品》中所说的羚羊挂角。这是形容作诗如羚羊般把角挂在树上,而羚羊的身体则是凌空的,那诗中人也恰是如此凌空,无住、无着。断魂中,愁中,都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如凌空不着地,有情却似还无情。可是上引摩诘诗就更高了,因他连断魂字愁字都没有,所以他的诗,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

    以上我略略讲了王维的诗,继续要讲杜工部。杜诗与王诗又不同。工部诗最伟大处,在他能拿他一生实际生活都写进诗里去。上一次我们讲散文,讲到文学应是人生的。民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文学要人生化。在我认为,中国文学比西方更人生化。一方面,中国文学里包括人生的方面比西方多。我上次谈到中国散文,姚氏《古文辞类纂》把它分成十三类,每类文体,各针对着人生方面。又再加上诗、词、曲、传记、小说等,一切不同的文学,遂使中国文学里所能包括进去的人生内容,比西洋文学尽多了。在第二方面,中国人能把作家自身真实人生放进他作品里。这在西方便少。西方人作小说剧本,只是描写着外面。中国文学主要在把自己全部人生能融入其作品中,这就是杜诗伟大的地方。

    刚才讲过,照佛家讲法,最好是不著一字,自然也不该把自己放进去,才是最高境界。而杜诗却把自己全部一生都放进了。儒家主放进,释家主不放进,儒释异同,须到宋人讲理学,才精妙地讲出。此刻且不谈。现在要讲的,是杜工部所放进诗中去的只是他日常的人生,平平淡淡,似乎没有讲到什么大道理。他把从开元到天宝,直到后来唐代中兴,他的生活的片段,几十年来关于他个人,他家庭,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国家,一切与他有关的,都放进诗中去了,所以后人又称他的诗为诗史。其实杜工部诗还是不著一字的。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若使杜诗背后没有杜工部这一人,这些诗也就没有价值了。倘使杜工部急乎要表现他自己,只顾讲儒道,讲忠孝,来表现他自己是怎样一个有大道理的人,那么这人还是个俗人,而这些诗也就不得算是上乘极品的好诗了。所以杜诗的高境界,还是在他不著一字的妙处上。

    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倘使你对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不知道,那么你对这诗一定知道得很浅。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中国诗人只要是儒家,如杜甫、韩愈、苏轼、王安石,都可以按年代排列来读他们的诗。王荆公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若读王诗全部,便觉得不如杜工部与苏东坡。这因荆公一生,有一段长时间,为他的政治生涯占去了。直要到他晚年,在南京钟山住下,那一段时期的诗,境界高了,和以前显见有不同。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我第一次读苏诗,从他年轻时离开四川一路出来到汴京,如是往下,初读甚感有兴趣,但后来再三读,有些时的作品,却多少觉得有一点讨厌。譬如他在西湖这一段,流连景物,一天到晚饮酒啊,逛山啊,如是般连接着,一气读下,便易令人觉得有点腻。在此上,苏诗便不如杜诗境界之高卓。此因杜工部没有像东坡在杭州徐州般那样安闲地生活过。在中年期的苏诗,分开一首一首地读,都很好,可是连年一路这样下去,便令人读来易生厌。试问一个人老这样生活,这有什么意义呀?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我们读诗,正贵从各家长处去领略。

    我们再看白乐天的诗。乐天诗挑来看,亦有长处。但要对着年谱拿他一生的诗一口气读下,那比东坡诗更易见缺点。他晚年住在洛阳,一天到晚自己说:“舒服啊!开心啊!我不想再做官啊。”这样的诗一气读来,便无趣味了。这样的境界,无论是诗,无论是人生,绝不是我们所谓的最高境界。杜工部生活殊不然。年轻时跑到长安,饱看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像他在《丽人行》里透露他看到当时内廷生活的荒淫,如此以下,他一直奔波流离,至死为止,遂使他的诗真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从前人说:“诗穷而后工。”穷便是穷在这个人。当知穷不真是前面没有路。要在他前面有路不肯走,硬要走那穷的路,这条路看似崎岖,却实在是大道,如此般的穷,才始有价值。即如屈原,前面并非没有路,但屈原不肯走,宁愿走绝路。故屈原《离骚》,可谓是穷而后工的最高榜样。他弟子宋玉并不然,因此宋玉也不会穷。所以宋玉只能学屈原做文章,没学到屈原的做人。而宋玉的文章,也终不能和屈原相比。

    现在再讲回到陆放翁。放翁亦是诗中一大家,他一生没有忘了恢复中原的大愿。到他临死,还作下了一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诗。即此一端,可想放翁诗境界也尽高。放翁一生,从他年轻时从家里到四川去,后来由四川回到他本乡来,也尽见在诗中了。他的晚年诗,就等于他的日记。有时一天一首,有时一天两三首,乃至更多首,尽是春夏秋冬,长年流转,这般的在乡村里过。他那时很有些像陶渊明。你单拿他诗一首两首地读,也不见有大兴味。可是你拿他诗跟他年龄一起读,尤其是七十八十逐年而下,觉得他的怀抱健康,和他心中的恬淡平白,真是叫人钦羡。而他同时又能不忘国家民族大义,放翁诗之伟大,就在这地方。可惜他作诗太多。他似乎有意作诗,而又没有像杜工部般的生活波澜,这是他吃亏处。若把他诗删掉一些,这一部陆放翁诗集,可就会更好了。

    在清诗中我最喜欢郑子尹。他是贵州遵义人,并没做高官,一生多住在家乡。他的伟大处,在他的情味上。他是一孝子,他在母亲坟上筑了一园,一天到晚,诗中念念不忘他母亲。他诗学韩昌黎。韩诗佶屈聱牙,可是在子尹诗中,能流露出他极真挚的性情来。尤其是到了四十五十,年龄尽大上去,还是永远不忘他母亲。诗中有人,其人又是性情中人,像那样的诗也就极难得了。

    李太白诗固然好,因他喜欢道家,爱讲庄老出世。出世的诗,更不需照着年谱读。他也并不要把自己生命放进诗里去。连他自己生命还想要超出这世间。这等于我们读庄子,尽不必去考他时代背景。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李太白诗,也有些不考索它背景是无法明得他诗中用意的。但李诗真长处,实并不在这点上。我们读李太白、王摩诘诗,尽可不管他年代。而读杜工部韩昌黎以至苏东坡陆放翁等人的诗,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地把他们的整个人生放进诗去了。因此能依据年谱去读他们诗便更好。郑子尹的生活,当然不够得丰富,可是他也做成了一个极高的诗人。他也把他自己全部放进诗中去了。他的诗,一首首地读,也平常。但春天来了,梅花开了,这山里的溪水又活了,他又在那时想念起他母亲了。读他全集,一年一年地读,从他母亲死,他造了一个坟,坟上筑了一个园,今年种梅,明年种竹,这么一年一年地写下,年年常在纪念他母亲。再从他母亲身上讲到整一家,然后牵连再讲到其他,这就见其人之至孝,而诗中之深情厚味也随而见。他诗之高,高过了归有光的散文。归文也能写家庭情味,可是不如郑子尹诗写得更深厚。

    (三)

    由于上面所说,我认为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作家的全人格都在里边了。某一作家,或崇儒,或尚道,或信佛,他把他的学问和性情,真实融入人生,然后在他作品里,把他全部人生琐细详尽地写出来。这样便使我们读一个作家的全集,等于读一部传记或小说,或是一部活的电影或戏剧。他的一生,一幕幕地表现在诗里。我们能这样地读他们的诗,才是最有趣味的。

    文学和理学不同。理学家讲的是人生哲理,但他们的真实人生,不能像文学家般显示得真切。理学家教人,好像是父亲兄长站在你旁对你讲。论其效果,有时还不如一个要好朋友,可以同你一路玩耍的,反而对你影响大。因此父兄教子弟,最好能介绍他交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好朋友。文学对我们最亲切,正是我们每一人生中的好朋友。正因文学背后,一定有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一佛家,或道家,或儒家。清儒章实斋《文史通义》里说,古人有子部,后来转变为集部,这一说甚有见地。新文化运动以下,大家爱读先秦诸子,却忽略了此下的集部,这是一大偏差。

    我们上边谈到林黛玉所讲的,还有一陶渊明。陶诗境界高。他生活简单,是个田园诗人。唐以后也有过不少的田园诗人,可是没有一个能出乎其右的。陶诗像是极平淡,其实他的性情也可说是很刚烈的。他能以一种很刚烈的性情,而过这样一种极恬淡的生活,把这两者配合起来,才见他人格的高处。西方人分心为智、情、意三项,西方哲学重在智,中国文学重在情与意。情当境而发,意则内涵成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须明得此真意,始能读陶诗。

    陶、杜、李、王四人,林黛玉叫我们最好每人选他们一百两百首诗来读,这是很好的意见。但我主张读全集。又要深入分年读。一定要照清朝几个大家下过工夫所注释的来读。陶、李、杜、韩、苏诸家,都由清人下过大工夫,每一首诗都注其出处年代。读诗正该一家一家读,又该照着编年先后通体读。湘乡曾文正在中国诗人中只选了十八家。而在这十八家里边,还有几个人不曾完全选。即如陆放翁诗,他删选得很好。若读诗只照着如《唐诗别裁》之类去读,又爱看人家批语,这字好,这句好,这样最多领略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去。曾文正的《十八家诗钞》,正因他一家一家整集钞下,不加挑选,能这样去读诗,趣味才大,意境才高。这是学诗一大诀窍。一首诗作很好,也不便是一诗人。一诗中某句作得好,某字下得好,这些都不够。当然我们讲诗也要句斟字酌,该是僧推月下门呢,还是僧敲月下门?这一字费斟酌。又如王荆公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绿字是诗眼。一首诗中,一个字活了,就全诗都活。用吹字到字渡字都不好,须用绿字才透露出诗中生命气息来,全诗便活了,故此一绿字乃成得为诗眼。正如六朝人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绿字长字,皆见中国文人用字精妙处。从前人作诗都是一字一字斟酌过。但我们更应知道,我们一定要先有了句中其余六个字,这一个字才用得到斟酌。而且我们又一定先要有了这一首诗的大体,才得有这一句。这首诗是先定了,你才想到这一句。这一句先定了,你才想到这一字该怎样下。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了句才有字。应该是这首诗先有了,而且是一首非写不可的诗,那么这首诗才是你心中之所欲言。有了所欲言的,然后才有所谓言之工不工。主要分别是要讲出你的作意,你的内心情感,如何讲来才讲得对,讲得好。倘使连这个作意和心情都没有,又有什么工不工可辨?什么对不对可论。譬如驾汽车出门,必然心里先定要到什么地方去,然后才知道我开向的这条道路走对或走错了。倘使没有目的,只乱开,那么到处都好,都不好,那真可谓无所用心了。所以作诗,先要有作意。作意决定,这首诗就已有了十之六七了。作意则从心上来,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先要决定你自己这个人,你的整个人格,你的内心修养,你的意志境界。有了人,然后才能有所谓诗。因此我们讲诗,则定要讲到此诗中之情趣与意境。

    先要有了情趣意境才有诗。好比作画尽临人家的,临不出好画来。尽看山水,也看不出其中有画。最高的还是在你个人的内心境界。例如倪云林,是一位了不得的画家。他一生达到他画的最高境界时,是在他离家以后。他是个大富人,古董古玩,家里弄得很讲究。后来看天下要乱了,那是元末的时候,他决心离开家,去在太湖边住。这样过了二十多年。他这么一个大富人,顿然家都不要,这时他的画才真好了。他所画,似乎谁都可以学。几棵树,一带远山,一弯水,一个牛亭,就是这几笔,可是别人总是学不到。没有他胸襟,怎能有他笔墨!这笔墨须是从胸襟中来。

    我们学做文章,读一家作品,也该从他笔墨去了解他胸襟。我们不必要想自己成个文学家,只要能在文学里接触到个较高的人生,接触到一个合乎我自己的更高的人生。比方说,我感到苦痛,可是有比我更苦痛的。我遇到困难,可是有比我更困难的。我是这样一个性格,在诗里也总找得到合乎我喜好的而境界更高的性格。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如我们在纽约,一样可以读陶渊明的诗。我们住五层、六层的高楼,不到下边马路去,晚上拿一本陶诗,吟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下边马路上车水马龙,我可不用管。我们今天置身海外,没有像杜工部在天宝时兵荒马乱中的生活,我们读杜诗,也可获得无上经验。我们不曾见的人,可以在诗中见。没有处过的境,可以在诗中想像到。西方人的小说,也可能给我们一个没有到过的境,没有碰见过的人。而中国文学之伟大,则是那境那人却全是个真的。如读《水浒》,固然觉得有趣,也像读《史记》般,但《史记》是真的,《水浒》是假的。读西方人小说,固然有趣,里边描写一个人,描写得生动灵活。而读杜工部诗,他自己就是一个真的人,没有一句假话在里面。这里却另生一问题,很值我们的注意。

    中国大诗家写诗多半从年轻时就写起,一路写到老。像杜工部、韩昌黎、苏东坡都这样。我曾说过,必得有此人,乃能有此诗。循此说下,必得是一完人,乃能有一完集。而从来的大诗人,却似乎一开始,便有此境界格局了。此即证中国古人天赋人性之说。故文学艺术皆出天才。苏黄以诗齐名,而山谷之文无称焉。曾巩以文名,诗亦无传。中国文学一本之性情。曹氏父子之在建安,多创造。李杜在开元,则多承袭。但虽有承袭,亦出创造。然其创造,实亦承袭于天性。近人提倡新文学,岂亦天如人愿,人人得有其一分之天赋乎。西方文学主要在通俗,得群众之好。中国文学贵自抒己情,以待知者知,此亦其一异。

    故中国人学文学,实即是学做人一条径直的大道。诸位会觉得,要立意做一人,便得要修养。即如要做到杜工部这样每饭不忘君亲,念念在忠君爱国上,实在不容易。其实下棋,便该自己下。唱戏,便该自己唱。学讲话,便该自己开口讲。要做一个人,就得自己实地去做。其实这道理还是很简单,主要在我们能真实跑到那地方去。要真立志,真实践履,亲身去到那地方。中国古人曾说“诗言志”,此是说诗是讲我们心里东西的,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另一境界去。正因文学是人生最亲切的东西,而中国文学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学诗就成为学做人的一条径直大道了。

    文化定要从全部人生来讲。所以我说中国要有新文化,一定要有新文学。文学开新,是文化开新的第一步。一个光明的时代来临,必先从文学起。一个衰败的时代来临,也必从文学起。但我们只该喜欢文学就够了,不必定要自己去做一文学家。不要空想必做一诗人,诗应是到了非写不可时才该写。若内心不觉有这要求,能读人家诗就很够。我们不必每人自己要做一个文学家,可是不能不懂文学,不通文学,那总是一大缺憾。这一缺憾,似乎比不懂历史,不懂哲学还更大。

    (四)

    再退一层言之,学文学也并不定是在做学问。只应说我们是在求消遣,把人生中间有些业余时间和精神来放在那一面。我劝大家多把余闲在文学方面去用心,尤其是中国诗。我们能读诗,是很有价值的。我还要回到前边提及林黛玉所说如何学作诗的话。要是我们喜欢读诗,拿起《杜工部集》,挑自己喜欢的写下一百首,常常读,虽不能如黛玉对那个丫鬟所说,那样一年工夫就会作诗了。在我想,下了这工夫,并不一定要作诗,作好诗,可是若作出诗来,总可像个样。至少是讲的我心里要讲的话。倘使我们有一年工夫,把杜工部诗手抄一百首,李太白诗一百首,陶渊明诗一共也不多,王维诗也不多,抄出个几十首,常常读。过了几年拿这几个人的诗再重抄一遍。加进新的,替换旧的,我想就读这四家诗也很够了。不然的话,拿曾文正的《十八家诗钞》来读,也尽够了。比如读《全唐诗》,等于跑进一个大会场,尽多人,但一个都不认识,这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找一两个人谈谈心。我们跑到菜场去,也只挑喜欢的买几样。你若尽去看,看一整天,每样看过,这是一无趣味的。学问如大海,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去挑。若在下流浊的地方喝一杯浊水,会坏肚子的。

    学作诗,要学他最高的意境。如上举“重帘不卷……”那样的诗,我们就不必学。我们现在处境,当然要有一职业。职业不自由,在职业之外,我们定要能把心放到另一处,那么可以减少很多不愉快。不愉快的心情减掉,事情就简单了。对事不发生兴趣,越痛苦,那么越搞越坏。倘使能把我们的心放到别处去,反而连这件事也做好了。这因为你的精神是愉快了。

    我想到中国的将来,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先要有个安身立命的所在。有了精神力量,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这个精神力量在哪里?灌进新血,最好莫过于文学。民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以来,老要在旧文学里找毛病,毛病哪里会找不到?像我们刚才所说,《红楼梦》里林黛玉,就找到了陆放翁诗的毛病。指摘一首诗一首词,说它无病呻吟。但不是古诗词全是无病呻吟的。说不用典故,举出几个用典用得极坏的例给你看。可是一部杜工部诗,哪一句没有典?无一字无来历,却不能说他错。若专讲毛病,中国目前文化有病,文学也有病,这不错。可是总要找到文化文学的生命在哪里。这里面定有个生命。没有生命,怎么能四五千年到今天?

    又如说某种文学是庙堂文学,某种文学是山林文学,又是什么帮闲文学等,这些话都有些荒唐。有人说我们要作帮忙文学,不要作帮闲的文学。文学该自身成其为文学,哪里是为人帮忙帮闲的呢?若说要不用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典故用来已不是典故。《论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不忘填沟壑”.杜工部诗说“饿死焉知填沟壑,高歌但觉有鬼神”,此两句沟壑两字有典,填字也有典,饿死二字也有典,高歌也有典,这两句没有一字没有典,这又该叫是什么文学呢?

    我们且莫尽在文字上吹毛求疵,应看他内容。一个人如何处家庭、处朋友、处社会,杜工部诗里所提到的朋友,也只是些平常人,可是跑到杜工部笔下,那就都有神,都有味,都好。我们不是也有很多朋友吗?若我们今晚请一位朋友吃顿饭,这事很平常。杜工部诗里也常这样请朋友吃饭,或是别人请他,他吃得开心作一首诗,诗直传到现在,我们读着还觉得痛快。同样一个境界,在杜工部笔下就变成文学了。我们吃人家一顿,摸摸肚皮跑了,明天事情过去,全没有了,觉得这事情一无意思般。读杜工部诗,他吃人家一顿饭,味道如何,他在卫八处士家夜雨剪春韭那一餐,不仅他吃得开心,一千年到现在,我们读他诗,也觉得开心,好像那一餐,在我心中也有分,也还有余味。其实很平常,可是杜工部写上诗里,你会特别觉得其可爱。不仅杜工部可爱,凡他所接触的,其人其境皆可爱。其实杜工部碰到的人,有的在历史上有,有的历史上没有,许多人只是极平常。至于杜工部之处境及其日常生活,或许在我们要感到不可一日安,但在工部诗里便全成可爱。所以在我们平常交朋友,且莫要觉得这人平常,他同你做朋友,这就不平常。你不要看他请你吃顿饭平常,只是请你吃这件事就不平常。杜工部当年穷途潦倒,做一小官,东奔西跑。他或许是个土头土脑的人,别人或会说,这位先生一天到晚作诗,如此而已。可是一千年来越往后,越觉他伟大。看树林,一眼看来是树林。跑到远处,才看出林中那一棵高的来。这棵高的,近看看不见,远看乃始知。我们要隔一千年才了解杜工部伟大,两千年才感觉孔夫子伟大。现在我们许多人在一块,并无伟大与不伟大。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要隔五百年一千年才会特别显出来。那么我们也许会说一个人要等死后五百年一千年,他才得伟大,有什么意思啊?其实真伟大的人,他不觉得他自己的伟大。要是杜工部觉得自己伟大,人家请他吃顿饭,他不会开心到这样子,好像吃你一顿饭是千该万当,还觉得你招待不周到,同你做朋友,简直委曲了,这样哪里会有好诗做出来。

    我这些琐碎话,只说中国文学之伟大有其内在的真实性,所教训我们的,全是些最平常而最真实的。倘我们对这些不能有所欣赏,我们做人,可能做不通。因此我希望诸位要了解中国文学的真精神。中国人拿人生加进文学里,而这些人生则是有一个很高的境界的。这个高境界,需要经过多少年修养。但这些大文学家,好像一开头就是大文学家了,不晓得怎样一开头他的胸襟情趣会就与众不同呀!好在我们并不想自己做大文学家,只要欣赏得到便够了。你喜欢看梅兰芳戏,自己并不想做梅兰芳。这样也不就是无志气。当知做学问最高境界,也只像听人唱戏,能欣赏即够,不想自己亦登台出风头。有人说这样不是便会一无成就吗?其实诗人心胸最高境界并不在时时自己想成就。大人物,大事业,大诗人,大作家,都该有一个来源,我们且把它来源处欣赏。自己心胸境界自会日进高明,当下即是一满足,便何论成就与其他。让我且举《诗经》中两句来作我此番讲演之结束。《诗经》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忮不求,不忌刻他人来表现自己,至少也应是一个诗人的心胸吧!

   

听雁(2014江苏淮安)

 (1)去听大雁的叫声吧。我总以为,那飞啊飞啊嘎嘎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天冷了,树变瘦了,一地枯黄。高粱只剩下了茬子,落寞地立在地里,早已没有了刚成熟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的神气。傍晚的冷云酝酿着秋雨。此时,正是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的时节。

(2)在这肃杀的季节,我常置身于北国的旷野,听离开家乡的大雁的呜叫。它们极为守时,深秋的风一吹,它们就踏上展示生命耐力的征程,把迁徙的梦变成现实。

(3)它们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用号子般的叫声鼓舞同伴。那高亢的呜叫,似呼朋引伴般的呼喊,又极像行军歌那极有气势、不断唱和的声音,十里八里之外都听得到。此时听雁,你会精神为之一振,力量陡增。

(4)“头雁是雁阵的灵魂。在飞啊飞啊的呼喊声中,雁一只又一只,次第展开,如一章章无尽的诗篇。在字尖上飞动的头雁最费力,它用翅膀的扇动为后面的大雁带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这阵风依次传递下去,能把后面的小雁和老雁轻轻地抬起来,这样小雁和老雁才不会掉队。雁阵这种节省体力的方法,让人感动。而头雁是没有那阵风能利用的,它是创造者,不是享受者。为避免疲劳,迁徙中的雁阵会不断更换头雁。一旦雁阵整体减速,在头雁嘎嘎的提醒声中,队伍便会由字换成字。它们懂得智慧、互助和合力的内涵,高旷的风不断跑来,拂过一只一只的雁翼,把仁爱洒落一路云空。

(5)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挚爱。在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的爱情尤显坚贞。大雁一生从不独活。一只母雁若在半途死去,另一只公雁也会自杀或郁郁而亡。我听大雁叫,有时会听出那声音里的凄楚,或许是单雁不远飞吧!雁在,爱才在。

(6)心中涌起了莫名的感动。雁是秋天的胡琴,胡琴是南飞的雁。岁月里还有什么声音能够这样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闭着眼听,在心中画一种境界。风吹过,发微动,能陪我来听这场雁的艺术表演的,是心。

(7)秋空出奇地静谧,然后是雁声穿越而来,蔚蓝而又澄明。情依依,霜淡淡,用心灵来听雁。

13.文章第(1)段描写秋天原野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

答:13、①交代群雁南飞的时间;②渲染秋天肃杀(冷寂、凄凉等)的气氛;③为下文写群雁南飞(雁声的高亢、气势)作铺垫;④衬托出雁南飞时的各种品质。(引出对雁声的描写以及雁声给人带来精神的力量,表达作者对雁的赞美。) 

14.赏析文章第(3)段中的画线句。(4分)

那高亢的呜叫,似呼朋引伴般的呼喊,又极像行军歌那极有气势、不断唱和的声音,十里八里之外都听得到

答: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雁“高亢的鸣叫”比喻成“呼朋引伴般的呼喊”“行军歌那样的唱和声”,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了群雁飞鸣时鼓舞人心的气势(1分),表达了听雁时的振奋之情。(1分) (评分说明:修辞手法方面若只答“拟人”不给分,答为比喻、拟人正常赋分)

15.简要概括文章第(3)(5)段是如何围绕来组织材料的。(4)

答:15、文章以“听”为线索,先写群体再写个体(由一般到特殊)(先写群雁的高亢的飞鸣声;接着写头雁指挥雁阵时的不同声音;最后写孤雁凄楚的叫声。)(3分)(详写“头雁”,略写“群雁”、“孤雁”)重点强调“头雁”在雁阵中的作用。(1分)

16.综观全文,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从大雁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5)

答:①坚韧、顽强 ②智慧 ③团结互助 ④仁爱 ⑤坚贞 ⑥有责任,能担当……

(评分说明:能结合实际,言之成理,概括出大雁的品质一点得2分,二点得3分,三点得4分,四点得5分,未能结合实际,言之成理的最高得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12——16 题。(18 分)

    核桃压枝低(2014年陕西省 )

    王建领

    ①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②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③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信步走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但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捉迷藏。我问道:“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出口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桃呢。核桃丰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④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⑤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⑥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⑦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持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的核桃独步华夏。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阴,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木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欣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⑧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旁影和孩予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了一幅安逸、和谐、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关。 (选文有改动)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4分)

    (1)可以说,商洛核桃独步华夏。

       这句话是说商洛核桃超出同类之上,是对商洛核桃的高度评价。

    (2)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

      丰收在望的核桃,给人以生活有着落的踏实感和看到劳动果实的愉悦感。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句,得2 分。共4 分。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在文中的作用。(4分)

    内容上,连用两个“又”字,说明商洛的核桃多是这样繁密,总能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对商洛核桃及经济发展的抒写。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 分。共4 分。

    3、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 3 分)

      刚到商洛工作时,看到了山水之美。感慨其经济落后;如今来到商洛,看到繁密的核桃时,感叹核桃给商洛农民带来了好收成;离开商洛时,展望和憧憬商洛的美好末来。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得1 分。共3 分。

    4、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绿浪”比喻层层翠绿的林木随风摇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木之多、色彩之浓;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林木”“小溪”,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林木依山、小溪欢跃的动态之笑;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尽显秦岭山水美景及文化内涵。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种修辞手法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得1 分。共3 分。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突出了商洛核桃树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外形美:挺拔伟岸,树多果繁;实用美:经济效益佳,果实营养价值高;品性美: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这样写,既表现了孩桃树本身独有的特点,突显了核桃树的美好品性;又借核桃树反映了商洛人勤劳、质朴、勇担当、乐奉献的精神品质。

    评分标准:第一问,2 分,答出一点得l 分,答出两点即得2 分;第二问,2 分,答出一层,得1 分,答出两层,得2 分。共4 分。意思对即可。

长在心上的眼睛2014湖北黄冈)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3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直接引出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错)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31“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

答: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2)小驴穿着破旧的鞋在雪地里找药的情节描写,突出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3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①“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颤抖有何作用?

答:这个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年老的奶奶对小驴没有新鞋穿的痛心,表达了祖孙二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意近即可)

 

3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3)

答:长在心上的眼睛好,因为心上一词最集中、最具体的表现了奶奶的爱,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而奶奶的眼睛则较为普通,既不形象,也没有文采。(意近即可)

 

34.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2分)

短信示例:叔叔阿姨好,你们为了家庭的生活幸福,长年在外打工,的确不容易。但小驴年幼,奶奶多病,很需要你们的照顾,请你们平常多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多回家看看,好吗?

广告词示例:关爱留守儿童呵护祖国花朵爸爸(妈妈),请别走得太远。同在一片蓝天下

 


亲爱的三月,请进


作者:艾米莉 · 狄金森

为你读诗:庞莹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主播


亲爱的三月,请进

我是多么高兴

一直期待你光临

请摘下你的帽子

你一定是走来的

瞧你上气不接下气

亲爱的,别来无恙,等等,等等

你动身时自然可好

哦,快随我上楼

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你的信我已收到,而鸟

和枫树,却不知你已在途中

直到我宣告,他们的脸涨得多红啊

可是,请原谅,你留下

让我涂抹色彩的所有那些山山岭岭

却没有适当的紫红可用

你都带走了,一点不剩

是谁敲门?准是四月

把门锁紧

我不爱让人纠缠

他在别处呆了一整年

我正有客,却来看我

可是小事显得这样不足挂齿

自从你一来到

以至怪罪也像赞美一样亲切

赞美也不过就像怪罪

译者:江枫

(出自《狄金森诗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