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

你这脑容量还不如你的耳屎多。

张爱玲:

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

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

夏目漱石:

这张脸,就像十九世纪没卖出去,二十世纪又砸在手里的赔钱货。

钱钟书:

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卡夫卡:

他们能够这么自信只是因为愚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消息相关知识。认识消息体裁的特点。了解消息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讨论法,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的结构是很严谨的

1、听读。划出文中所有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一类词语,帮助自己理清新闻的层次。

特别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锐不可当 要 塞 荻港 歼灭 溃退

2、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

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攻,所以先写中路军。又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所以接着写西路军。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边单写。

2、请同学对照地图演播新闻

 

二、新闻知识回顾

课前我们大家已经观看了微课,在微课中我们学习了新闻的相关知识,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新闻有6要素、5结构、3特点,请同学回答一下。

1、新闻的结构。请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2、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3、新闻报道是及时的

新闻三特点中真实性自不用说,及时性体现在哪?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至发电时止

这篇是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消息,到报道的时候为止,我们的解放军已大部渡过了长江。这则消息的报道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看一下那个括号里的时间。”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也就是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真正做到了”及时”。所以,新闻是 “及时”。

4、新闻的语言是准确的

新闻是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情,那么构成消息的事实,包括人物、事情、时间、地点都必须真实准确,我们看看这些在文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一)交代时间、地点、人数都确凿有据。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大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时。

(二)、对整个事件的叙述,措词十分准确,。如叙述东路军的时,它除了报道什么时候渡江的,什么时候可以渡完,特别写了东路军是遇到了比较强的敌人,进行了”激战”的。看它是怎样叙述这个战斗过程的?

看屏幕,这是老师的表述,和原文对比,可以用老师的表述吗?

  • 歼灭一切抵抗之敌,
  • 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 占领江阴要塞,
  • 切断长江。
  •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 控制江阴要塞,
  • 封锁长江。
  •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歼灭:指”全部被消灭”

    击溃:打垮、打散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封锁:船只不能自由通行

    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三)、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概念作适当限制上。

    1我军之胜利是由于英勇善战,敌军之溃败是由于不满于南京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说明这是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惟一的,用语准确,措词严密。

    2、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确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夸大自己,也不一味贬抑敌人,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由此可见,新闻的特点是真实、准确、及时的,但是是不是具有这些特点就是一篇好新闻呢

    三、新闻是有温度的

    1、细读导语和注释2的第四句,它们在长度信息的传递上有一处微妙的不同,你是火眼金睛吗?你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吗?

  • 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注释:

    解放军在西起湖口,东到江阴,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

    2、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 提示:它不是动词,也不是形容词。它是一个……

     

  •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开始渡江
  • 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 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 东面防线又被军突破了
  • 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 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 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 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有一种纵横天下的霸气

    2、能读出毛主席对自己军队的自豪和骄傲

    3、还有一种必胜的决心和豪情

    师:凝聚力和领导力都写在”我”字中,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看视频:

    师:一个共和国的黎明诞生了,这就是”我”,这就是”我军”。毛主席曾经在这首我们熟悉的词中写到    

    读    

    〔齐读毛泽东《沁园春,雪》下阙。

    师:谁是风流人物?是”我”啊,就是毛泽东,还有毛泽东领导的百万大军”我军”啊!你看,这领导力凝聚力必胜的决心都在其中。

    齐读:”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切”一定要重读。)

    师:毛泽东还在另一首著名的《七律》中再现了横渡长江的壮观。有没有同学愿意来为我们读这首诗?有大情怀大气魄的同学,通过朗读来表现我军的气势。邢老师为你配点音乐

    〔屏显。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这就是”我军”,读

    生齐读:”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师:这就是”我军”,这就是人民解放军,读

    生齐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是有温度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情怀。新闻的滋味很绵长,是因为新闻的背后站立的不是一个小小的”我”,而是一个伟大的”我”、一个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新闻背后一定有伟大的情怀。

    四、小试身手

    1、拟新闻标题

    2、写一句话新闻

    五、小结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