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去珍惜那段埋在记忆深处的岁月。
——题记
时光荏苒,朦胧的时间如同指尖的碎片,一吹即消散在偌大的城市里,逐渐被遗忘,被丢弃。
玉白的月光透过窗纱零碎的洒进来,照在我的身上,我趴在写字桌上,熟练的转动着手中的笔。倏地,笔从我指尖掉落在柜子的把手上,我随即弯腰去捡,免不了把柜子打开一点,不经意的一瞥,我的目光便定在了黑漆漆的柜子里——那是一张照片一张黑白照片。
花白的头发用一根簪子束起来,几缕碎发被别在耳后一张圆润的脸上嵌着一双凹凸深陷的眼睛,眼旁还有因睡不好而突显的黑眼圈,一抹微笑,两个梨涡,只是皱纹密麻的铺排在脸上。但不难看出年轻时是个美人。哦对忘了告诉你,她是我的姥姥。
妈妈生了我后便因太忙,养了几年发现无法顾忌到我,于是把我送到姥姥那去。姥姥家住农村,他在我们来之前便拄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往前走,步履之中都溢着喜悦。她用那因烈日照耀而眯起的眼注视着我,笑了起来,弯下腰,用食指戳着我的脸蛋说着:“我是你的姥姥咧。”
依稀记得她挺喜欢帮助别人的。因她有一副针线活,别家都争先恐后想姥姥送毛线。她并无推辞,总是笑眯眯的接受,每天总喜欢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坐在老槐树下的一张藤椅上织衣服,她的眼睛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不好,所以她带着金边的老花镜认真的一针一线的缝制着。有时候除了给我做饭吃,在那儿坐着一坐就是一整天。过了一年后年纪渐渐大了,织不了衣服,也依旧保留着这个每天早上坐在藤椅上休息的习惯。
那时小伙伴们最羡慕我有这个姥姥,因为每次我把他们带到家里,姥姥总是和蔼的笑着,并拿出许多好吃的东西。这让我在朋友面前赚足了面子。他们经常说:“嘿,你姥姥对你真好。”我每次听到后都会昂起我那圆圆的脸蛋,自豪的说着:“那是当然。”我有时候也把同学对我说的话和姥姥说,只记得她和我说过:“人缘这种东西一定要处好不然以后可拿不住饭碗呢。”
当然,她也不是一直都对我温柔。比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朋友们很渴,又看到邻居家的桃树开得十分茂盛,于是动了坏心思。偷了邻居的几个桃,姥姥知道后硬是拿她的拐杖在众人面前打了我十几棍,嘴里不断嚷嚷着,小小年纪就偷东西以后还能做啥子。到最后还是邻居说算了,姥姥才停下,可她的眼里分明蓄满泪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偷东西。
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我在那儿度过了两年。走的时候是冬天,那年的冬天特别冷,连房屋上都结了冰柱,那天姥姥给我穿上好看的棉袄,抹抹眼角,笑着对我说:“去城里要听父母的话啊要想着姥姥啊。”说完便头也不回的进了内屋。当时我哭得死去活来,想见到姥姥,可是她就是不出来,最后妈妈强行把我抱起来才离开。
就这样过去了四年,那天乡下传来话,姥姥不行了,想见我一面,父母二话不说就带我上了火车。因为姥姥家很远,而最快的火车只有慢车。我们难熬的过了两天后终究是晚了一步,姥姥去了,她没能实现她最后的愿望。
我愣愣的盯着那张照片,大颗的泪珠顺着那张黑白照片滴落到地面。看向窗外,仿佛又看到了我离去的那个冬天,姥姥微笑的和我告别。
——胡青心如
*******************************
文章倒叙手法切入和切出自然流畅,“笑”贯穿前半部分三个片段,用生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姥姥和蔼的性格;后半一个事例写生气,行文有波折,人物形象立体真实。结尾的别离尤其令人伤感,在一个冰冷的冬季离开了姥姥,环境描写渲染了一个悲伤的气氛,不过气力有些弱。别离也是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送别是依依不舍,而姥姥却躲到屋内,避而不见,可谓“情到深处情转薄”,情致真诚而动人。
所欠缺者,意境的营造有些弱,可参看耿晨燕同学的《致祖母》,不过二者写法有所不同,一是选择一个点来写,一个是铺叙,多角度展现,都是情深意长。